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P10X3 ※
(一)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并非一对一,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
(二)通过态度预测行为应该注意的因素
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
2.时间因素:一般说来,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可能性越大。
3.自我意识:
(1)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用他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
(2)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
4.态度强度: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增强态度的途径有2点:
(1)对态度对象要求更多的信息
(2)让某个人参与到态度对象中来
5.态度的可接近性:
(1)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可接近性就越大。(2)一般说来,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大。
四、态度改变理论P11-12
与研究态度形成相比,研究态度改变的意义更大,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如何改变他人的态度对政府宣传、商业广告以及日常生活都有现实意义。
(一)海德尔的平衡理论
海德尔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二)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理论的一种。
1.含义:所谓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2. 减少认知失调的几种方法:
(1)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某行为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
(2)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
(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
(4)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其他选
择。
(5)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