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复习资料 > 综合指导 > 教师招聘 > 中学语文 >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散点式课堂提问的方法介绍(二)

初中语文教材教法:散点式课堂提问的方法介绍(二)

2012-12-17  来自于:课评集

  二、散点式提问的类型与组合原则

  教师设计的散点问题根据功能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过渡式

  在两个教学环节之间,一个主干问题与另一个主干问题之间,或者在一个主干问题内部的两个要点之间,教师铺设一两个散点问题,以起到衔接过渡的作用。比如《岳阳楼记》一课,由写景部分进入议论部分的研读之前,可以先问问:"面对岳阳楼的不同景色,迁客骚人有怎样不同的心情?"然后再提出主干式问题探讨古仁人之心、作者之心与迁客骚人之心的不同。

  2.伏笔式

  散点式提问也可以如同作文伏笔一样,为进人深度探究作铺垫,答案的意义体现于主干式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比如上《阿长与山海经)时,老师首先提问:阿长是谁?一个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的问题,从阿长称呼的由来到她的身份都有助于解答主干式问题:鲁迅对阿长前后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并最终使学生探寻到鲁迅创作此文的思想感情。

  3.迁移式

  通过散点问题,将课内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地迁移。例如《老王》一课,在分析了老王这个人物之后,可问问学生,身边是否有这样善良可敬但在社会中却处于弱势的人,这是由内而外的迁移;同时又可以由"你如何看待像老王这样的人"这一散点问题,回归到课文中,讨论主干问题杨绛是如何看待老王的,并深入分析"愧作"的含义及原因,这是由外而内的迁移。一堂课的导人问题也常常可以是这类由外而内的迁移式问题,比如(端午的鸭蛋)这一课的导入,可以这样问:端午节快到了,你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由此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4.启发式

  当学生的思路拘泥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主干式问题得不到解决时,教师可以设置启发性的散点问题,帮助学生突破狭小的圈子通往开阔地。比如上文提到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花儿只是花儿吗",就属于这一类。又如《威尼斯商人》第一课时,我设置的一个主干式问题是:"鲍西娅是如何赢得这场官司的?提示:在与夏洛克的应对中有三处伏笔,这些伏笔都得到了照应。"学生只找到了两处,于是给出启发式问题:夏洛克涉嫌谋杀公民的罪名从何而来?于是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三处,切实感受到了鲍西娅的智慧。

  5.补充式

  所谓补充式问题就是对主干问题具有补充性质的问题。前面提到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爸爸对‘我的爱体现在哪里?"这一类问题属于补充式。通常关于文学常识、背景知识的提问也属于这一类。

  6.混合式

  有些散点问题兼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功能,并难以区分主次的,可以称为混合式。例如(枣儿)一课,我补充了叶赛宁的诗《我辞别了我出生的屋子),设计了散点问题让学生说说其中"老枫树"的含义,老枫树是故乡的象征,是诗人乡愁的寄托物,甚至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诗句"唯有老枫树单脚独立,守护着天蓝色的俄罗斯"与

  文句"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颇为神似,不会令远离故土的人"迷路"。所以这既是一个补充式问题,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是伏笔式问题,为学生解答枣树及枣儿的象征意义铺路;还兼有开启学生思路的作用。是为混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