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美感能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的确,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处处蕴含着美,有美的山河,美的图画,美的音乐。语文课中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抒发感情,介绍知识,自然有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形象。这些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有很强的美感能力去感受和体会。这种感受和体会的能力,有待于语文教学去培养。《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美感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促进语文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感受到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美,语言特色的美,说理抒情的美,提高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激发他们去感受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美感呢?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语言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美育素质,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语言素养,积极丰富的美感经验,能感知课文中所展示的各种美。在讲课中能运用恰当得体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述,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能感悟到语文中存在着美。
二、驱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趣,用心灵去感受课文、力求达到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相互沟通
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就要驱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趣,用心灵去感受课文,力求达到教师、学生与作者心灵上的相互沟通。如在讲解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要抓一个"望"字,驱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味词中所创造的深远广阔的意境,想象毛泽东那独立雪原之上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领略毛泽东那豪迈的意兴,理解词中所显示的毛泽东那博大宽阔的胸襟,雄伟旷达的气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更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捕捉美的感受。想象这两句诗借助奇特美妙的联想,新颖贴切的比喻,以春花写冬雪。在作者的笔下,一片银白色的世界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的奇寒,而是欣喜和温暖。如果不让学生驰骋想象,很难感受到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好景象,从而也就不能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熏陶。
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述课文所展现的美
要培养学生的美感,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述课文所展现的美。美学家朱光潜说:"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学生要表述课文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就要首先用"审美的眼睛",去细细地玩味,去入神地感受,才能见到课文中的美。朱自清那诗画合璧的佳作《春》,多方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把一个浑然一体的春天形象推到读者的眼前。老师就要恰当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然后再让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述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草、花、风、雨,怎样赞美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的。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就能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以及由优美的语言组成的一幅幅美好图画。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直接感知课文美的能力。
四、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要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语文学家徐世荣在《谈谈朗读教学》中说:搞好课文朗读"如同赋给作品以生命","更使人感动"。学生在一遍遍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去感受去体会课文中的美。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是以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主旨,来叩动读者的心弦。如果不借助朗读,就无法体现亿万人民群众深切的怀念、热烈地赞颂这个基调。这就是通过朗读来培养学生感知课文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期基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教学也必须渗透美育,否则也是不完全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