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中最深刻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责任。语文是各门课程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呢?窃以为必须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立足整体,把握教材,设计教法
坚持整体性原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语文教学中教者把握教材、设计教法、指导学法必须遵循的主要方法之一。首先,教师必须立足整体,坚持"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切实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养。其次,要立足整体,把握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各版本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整体性较强,各年级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计划地按一定的知识体系安排训练重点,并围绕重点项目组织课文,体现基本功训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教者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体系,并从整体上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针对教材的特点,把各年级、学段、单元、每篇目看作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的整体,并依据整体目标及要求设计教学线路,选择教学方法。
二、减"负"减"压",激发兴趣,倡导乐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主战场,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素养;二是听、说、读、写等能力方面的素养;三是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家庭、学校都向学生施加压力,"棍棒下面出秀才"、"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治学格言所形成的心理定势,严重地影响和桎梏着师生的思想,为了考高分,学生苦学、教师苦教,使教学过程成为使学生厌倦、痛苦,甚至产生对立、逃避、抗拒心理的过程。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除了社会、家庭的配合支持外,课堂教学一定要减"负"减"压",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获得身心之乐。另外,在"乐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握"乐"是手段,"学"是最终目的;要把握不同学段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追求外在乐与内在乐的完美统一;采取各种手段,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重视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过程,"跳一跳去摘桃子",使其获得内在之乐,即成功之乐。
三、注重导学,授人以渔,培养能力
"导学"好指导学生怎样去学习。按新课程的理念,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导"。
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教,而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综合素养。
要始终摆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要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地去灌注,而应想方设法把学习变成学生本身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愿自主的活动,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其次,要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金子,不如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方法,要重视学法的指导。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教法和学法,要依据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最佳导学方案,使预设和生成同重。教学中要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手、脑、口并用,加强能力的培养,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导学时一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讲、学、练的关系。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与"练"则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吸收和运用,通过实践,进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是听、说、读、写的关系。听是说的基础,说与读是写的基础。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听得清楚、讲得明白、读得流利、写得通顺。三是处理好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实践证明:学习一般的学生不一定没有特长。如爱迪生、高尔基、华罗庚等人上学时成绩平平,但后来通过学习和自身的努力,都分别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数学家。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要关心厚爱后进生,培养特长生。教师既要有雕璞成玉的热忱,又要有化朽成材的胸襟,同时具备伯乐识马的慧眼。要在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基础上,注意发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