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金融专业学习资料: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含义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金融资产、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和严重性等特点,其后果已严重影响到区域甚至全球经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曾经遭受过危机的侵袭。金融危机会使一国实体经济受到影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严重时还会令金融市场完全崩溃,甚至导致国家破产。因此,金融危机理论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经济学家和政府机构研究的重点。
(二)金融危机的类型
传统的金融危机主要是一国金融领域行业性危机,如银行危机。在现代经济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危机的国际性更为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的类型十分复杂,具体可以分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流动性危机等。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市场之间相关性也逐渐加大,因此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综合性的特征。
1.债务危机
债务危机,也可称为支付能力危机,即一国的债务不合理,无法按期偿还,最终引发的危机。从历史上发生的债务危机看,它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不仅扰乱了国际金融秩序,而且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危机国家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一般来说,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有以下几个特征:出口不断萎缩,外汇主要来源于举借外债。国际债务条件对债务国不利。大多数债务国缺乏外债管理经验,外债投资效益不高,创汇能力低。上述几个方面,使得债务国在偿还债务时出现困难,进而打击国内投资者信心,加速资金的逃离,当储备耗尽无法再偿还债务时,就会爆发债务危机。
2.货币危机
在实行固定汇率制或带有固定汇率制色彩的盯住汇率安排的国家,由于国内经济变化没有相应的汇率调整配合,导致其货币内外价值脱节,通常反映为本币汇率高估。而由此引发的投机冲击,加大了外汇市场上本币的抛压,其结果要么是本币大幅度贬值,要么是该国金融当局为扞卫本币币值,动用大量国际储备干预市场;或大幅度提高国内利率。
从国际债务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危机主体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其盯住汇
率制度,但在不同的阶段,导致危机发生的原因却不尽相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货币危机是财政赤字货币化与盯住汇率制度不相容的结果,宏观基本面的恶化,如财政赤字规模过大、信用扩张速度过快以及外汇储备流失严重等,是货币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对于1992年英镑危机来说,情况却不是如此。英国没有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历史,筹集外汇也不是问题,但此时政府的偏好具有决定意义。从政府的角度看,当市场出现强烈的贬值预期时,由于国内存在高失业率,使得维持盯住汇率的成本远大于收益,因此政府放弃盯住汇率制,导致危机发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诱因则又有所不同。在危机发生之前,财政赤字和国内宏观经济状况表现良好,二者都不能解释危机的形成,是市场信心的变化导致了危机的自我实现。一方面,由制度上的道德风险所积累的金融风险如果超过了市场所能承受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不良、资产只能靠财政注资解决,从而对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形成隐性的财政赤字;另一方面,银行体系流动性不足,容易导致恐慌性的资金冲击。一旦境外投资者和境内外币存款者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足,出于安全起见,他们将会向外转移资金,在“羊群效应”作用下,这种流动性危机就会演变为货币危机。
总的来说,一国货币危机的发生与其宏观基本面、市场预期、制度建设和金融体系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一旦某些因素导致市场信心不足,资本大规模的逃离使得盯住汇率难以维持,最终会引发货币危机。
3.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危机是由流动性不足引起的。流动性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国内流动性危机。如果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不匹配,即"借短放长",则会导致流动性不足以偿还短期债务。一旦存款者由于担心存款损失要求银行立即兑现时,不仅会使该银行的资产发生大幅度缩水,对其他银行的资产负债也会造成影响,从而引发更大规模的"挤兑"风波,导致危机爆发。
二是国际流动性危机。如果一国金融体系中潜在的短期外汇履约义务超过短期内可能得
到的外汇资产规模,国际流动性就不足。在固定汇率体制下,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是短期资产的一部分,因为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度,有义务用其外汇储备来满足本币持有者兑换外汇的要求。因此,一国的外汇储备越多,国际流动性越充足,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当国内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时,央行可以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避免"挤兑"可能造成的大范围银行危机。但是在国际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央行除了自有的外汇储备外,没有别的渠道来阻止这种恐慌性的外汇"挤兑"。此时,像IMF之类的国际组织应当及时向危机国家注入外汇资金,但其扮演的不是"最后贷款人"角色,因为资金的注入伴随着诸多苛刻条件,对阻止危机的发生几乎不起作用。
4.综合性金融危机
综合性金融危机通常是几种危机的结合。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出现问题必然会波及其他部分,因此金融危机的发生不局限于经济的某一方面,现实中的金融危机都是综合性金融危机。综合性金融危机分为外部综合性金融危机和内部综合性金融危机。
从以上几种危机的情况看,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将对经济各层面产生联动作用,如流动性危机的爆发很可能会引发货币危机,债务危机的爆发往往伴随着货币大幅贬值的货币危机等。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局部危机将发展成为外部综合性金融危机,即几种危机同时爆发,或一种危机带动其他危机爆发。
危机从对外经济部门向整个经济蔓延,就演变为内部金融危机。如果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没有随经济发展而及时得到调整,问题就可能从对外经济部门波及整个经济,引发全面的内部综合性金融危机,导致大量银行、企业破产倒闭,经济增长急剧下滑,甚至引起政局动荡。发生内部综合性金融危机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金融体系脆弱,危机由银行传导至整个经济。
外国资本的大量流人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刺激不谨慎信贷行为和信贷扩张,在其资产和负债之间形成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一旦资本流动逆转,金融机构便会直接面临偿还困难,并通过信贷紧缩和利率调整在实际经济部门中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全面的综合性金融危机。综合性金融危机一方面严重损害了相关国家的经济金融利益,且极易升级为经济危机或政治危机;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危机国家所存在的深层次结构问题。
(三)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从2007年春季开始显现,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2008年10月初,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海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并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总的来说,此次次贷危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债务危机阶段,即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利率上升,导致次级房贷的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而引发的危机。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危机,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相关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不能及时应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即信用危机,投资者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恐慌。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已经导致世界许多国家货币贬值,经济增长停滞,实体经济受损严重。2008年10月,英格兰银行的金融稳定报告估算,当时欧美的金融债券产品按照盯市价格计算,遭受的损失已经高达2.8万亿美元。2009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此次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信贷损失最终将高达2.2万亿美元。截至2009年1月初,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已报出信贷和市场风险损失共计1万亿美元(7 400亿在银行业,2 600亿在保险业)。2008年,由于全球资产市场下跌所造成的财富损失(股票、债券、房市)加起来在50万亿美元左右,相当于全球一年的GDP总额。目前,金融海啸的影响仍在扩散,为此各国政府采取了多样化的救市方案,共同稳定金融市场,抵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