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复习资料 > 辅导资料 > 经济师 > 中级经济基础 >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学习资料:货币需求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学习资料:货币需求

2013-8-7  来自于:课评集

  中级经济基础学习资料: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

  1.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指的是有效需求,不单纯是一种心理上的欲望,而是能力和愿望的统一体。货币需求作为一种经济需求,理当是由货币需求能力和货币需求愿望共同决定的有效需求。

  货币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派生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等职能,能够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以及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需要等。

  2.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如某年某国),经济中各个部门需要持有货币的数量,即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货币需求研究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为何需要货币?什么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与实际经济活动的关系如何?不同的货币需求理论对此做出了不同的同答。

  (二)传统货币数量说

  古典货币数量说主要有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所著《货币购买力》中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也称为费雪方程式:

  MV=PT

  其中,P代表物价水平,T代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代表货币量。费雪认为,在方程式中,V和T在长期中都不受M变动的影响:V由制度因素决定而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可视为常数;T则取决于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供给状况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等非货币因素,大体上也是稳定的。因此,只有物价水平P和货币量M有直接关系。他认为,货币量是最活跃的因素,会经常主动地变动,而物价则是主要的被动因素。只要货币量发生变化,马上就会反映到物价上来,引起物价变动。因此,交易方程式所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庇古是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17年他在英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货币的价值》一文,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剑桥方程式:

  π=K×Y÷M

  其中,Y代表总资源(总收入),K代表总资源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重(相当于交易方程式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仃代表货币价值(即货币购买力,为物价指数的倒数),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K×Y代表真实货币需求。

  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货币需求以人们的手持现金来表示,它不仅包括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也包括贮藏货币,这是剑桥方程式区别于交易方程式的关键所在,等式中K就集中反映了这一思想。剑桥学派把K解释为人们的持币量与支出总量的比例。持有货币的比例越大,所需货币越多。然而,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试图说明物价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量的变化。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