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金融专业辅导: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通过调控货币供给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又是宏观经济领域。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决策。就总体而言。一国在宏观经济方面大致存在这样四种类型的问题:社会经济生活是否安定?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如何?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如何?国际收支是否保持平衡?一对于这四个宏观经济问题,当代各国通常都是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解决的。
(1)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在经济运行中物价总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着的波动,进而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物价总水平能否保持基本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内社会经济生活是否能保持安定这样一个宏观经济问题。因此,物价稳定一般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因为没有稳定的物价就意味着没有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价格信号失真,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难以做出投资和消费的决策,从而最终影响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扩大。此外,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既造成收入的不公平分配,又破坏社会的安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物价水平往往随着社会总需求扩大、商品成本的提高以及一些结构性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呈上涨趋势。因此虽然在理论上还有许多不同的争论,但从各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操作来看,一般以通货膨胀率来衡量物价稳定状态,一般都认为物价上涨率在4%以下是比较合理的。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在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并不等于社会劳动力的100%就业,它通常是将两种失业排除在外:一是摩擦性失业,即由短期内劳动力供求失调或季节性原因而造成的失业:二是自愿失业,即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这两部分失业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
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严重的失业意味着生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意味着产出的损失;二是严重的失业是一种社会灾难,必将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正,进而危及社会的稳定。
判断中央银行充分就业的目标是否实现,一般是以劳动力的失业率来衡量。失业率是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与否与实现程度。与充分就业相对应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但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与传统习惯的差异,对自然失业率的理解也就有差异。尽管很难确定低于何种水平的失业率才算是充分就业,但西方国家的多数学者认为5%以下的失业率即为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宏观问题而设置的宏观经济目标,其含义是国民生产总值要求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不要停滞,更不能出现负增长。这个目标与充分就业日标之间关系密切。因为越接近充分就业,就意味着生产资源越能被充分利用。各国通常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资本量、劳动生产率、投资等因素均对一国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中央银行作为金融当局,为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可以凭借其所能操纵的各种政策工具,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水平,以促进投资或者控制通货膨胀,消除不可预测的通货膨胀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发展阶段及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在经济增长的选择上就存在着差异。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压力,往往更偏好较高的增长率,相应的对货币政策也会施加支持经济增长的压力。例如,在经济低迷时期,要求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的呼声就会非常高,结果往往造成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下一轮的经济萧条的状况。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这样的教训。因此,人们对货币政策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一直存在争论。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能以其所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创造和维持一个适宜经济增长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国际收支中的收入和支出处于基本持平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可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静态平衡是指以一个年度周期内的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平衡,只要年度末的国际收支数额基本持平,就称之为平衡。动态平衡是指以一定时期(如3年、5年)的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平衡。在开放型经济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将对一国国内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产生较大影响。如果出现过大顺差。则会增加一国国内货币供应量并相对减少该国市场的商品供应量,从而使该国市场出现货币供给偏多、商品供应不足的情况,加剧该国商品市场的供求矛盾,导致物价上涨。如果出现过大逆差,则会增多一国国内商品供应量,在该国国内货币量偏少的情况下,就会加剧该国国内商品过剩,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因此,在对外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较高的国家,国际收支能否保持平衡也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需要借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加以解决。尤其是逆差对一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更大,因而各国在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时,重点通常放在减少或清除逆差上。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
如果在同时既能够保持物价的稳定、又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国际收支也维持基本平衡,这当然是宏观经济的最佳状态。但这毕竟只能是一种理想境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难以达到。四个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决定了同时实现四个目标是不大可能的。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一般而言,存在较高失业率的国家,中央银行有可能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扩大信用投放等途径,刺激社会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但这样做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诱发或加剧通货膨胀。澳大利亚着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研究1861—1957年近100年英国的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的关系,得出了结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一关系可用图9-2来表示。
因此,采取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就可能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反之,为了降低物价上涨率或稳定物价,就往往得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中央银行在决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时。或者选择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或者选择通货膨胀较高的充分就业,或者在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的两极间相机抉择,.但一般都只能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的两极间寻求可以接受的组合点。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无疑能为稳定物价提供物质基础。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稳定物价要求收紧银根、压缩投资需求、控制货币量与信用量;而要使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则要求增加投资;另外,充分就业也要求增加投资量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所以,中央银行难以兼顾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
(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币值和国际收支都会受到其他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处于通货膨胀中的国家,国内利率往往比较高,容易引起外国资本流入。这样,一方面由于平衡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而有利于保持汇率的稳定;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大量流入弥补了可能发生的贸易逆差,有利于维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因此,尽管通货膨胀不利于稳定物价目标,却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目标。反之,若将抑制通货膨胀、恢复物价的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重点目标。却不一定能够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因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取决于本国与外国两个方面的经济环境。即使本国物价水平维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但由于外国会发生通货膨胀,使得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减弱,导致本国国际收支逆差。
因此,只有在各国保持程度大致相同的物价稳定标准时,物价稳定才有可能与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并存,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常有。
(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由于经济增长带动了进口增加。出口产品面临由于国民收入增加带来的需求,如果进口的增长快于出口的增长,就有可能导致贸易差额的恶化。同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就需要增加投资,在国内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外资流入可能会造成资本项目出现顺差。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收支失衡,但不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共存。吸收外资、由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逆差毕竟是有限的,并且还存在着偿付外债本息的问题。依靠资本流入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的方式,只能是暂时的,并且所实现的均衡也是非实质性的均衡。
反之,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通常要求压制国内的有效需求以减少进口,争取消除逆差,这有可能会影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导致经济衰退。因此,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也很难同时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