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复习资料 > 学习资料 > 经济师 > 初级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与实务 > 2012年经济师初级人力资源考点:态度与行为(四)

2012年经济师初级人力资源考点:态度与行为(四)

2012-10-14  来自于:课评集

  (二)说服信息的因素(2007年案例分析)

  即说服者说话的内容。与说话内容有关的因素可以总结为三点:差距、恐惧和信息呈现方式。

  1.差距

  (1)含义:它是指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一般说来,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态度改变也较大。

  (2)两种例外情况:

  第一,当差距过分大时,被说服者会发现自己的态度不可能改变到消除这种差异的地步;

  第二,差异太大会使人生产怀疑,从而贬低信息而不是改变态度。

  2.恐惧

  (1)含义:它是指信息唤起的恐惧感。

  (2)随着唤起的恐惧感受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界限之后,人们的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

  3.信息的呈现方式

  (1)从媒体的角度看:“大众传播 面对面”的访谈效果 >“单独的大众媒体”。

  (2)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书面信息的效果较好

  (3)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效果>听觉效果>书面效果最差

  (4)从单面与双面呈现信息来看

  当被说服者已处于争论之中时:“双面说服的效果” >“单面效果”

  当人们最初同意该信息时:“单面说服效果”较好。

  (三)被说服者的因素

  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卷入程度等。

  1.被说服者的人格

  (1)可说服性人格:有些人能被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信息所说服,称为可说服性人格;

  (2)不可说服性人格:有些人是任何信息都难以说服,这样的人不具备可说服性。

  (3)智商与说服的关系(2007年案例分析):不大,只是在论点很难时,智商才起作用。自尊心较弱的人由于对自己的不足很敏感,不太相信自己,容易被说服。

  2.被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现时介入较少,不愿意去进行较深入的考虑,容易被说服(2007年案例分析)。

  3.被说服者的介入程度:介入程度越深,态度改变越困难。

  4.被说服者自身免疫: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

  5.个体差异

  (1)包括:认知需求、自我监控和年龄。

  (2)认知需求高的人:不容易被说服

  (3)自我监控高的人:容易被说服

  (4)敏感期的青少年:更容易被说服(2007年案例分析)

  (四)情境因素

  1.包括:预先警告和分散注意

  2.当个体对问题了解得很多时:预先警告会引起抗拒;

  3.当人们对该问题了解较少时:预先警告反而有助于态度改变。(2005年单选)

  4.分散注意:能减少抗拒,对改变态度有利。

  六、偏见

  (一)认识偏见

  1.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的影响。

  2.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

  3. 与态度的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刻板印象,它代表着人们对其他团体的成员所持的共有信念。

  (二)消除偏见的可能克服方法

  1、对抗刻板印象

  2、平等接触

  3、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