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基础学习资料: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在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通货膨胀是种普遍的超额需求,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有的认为是人均货币存量或人均货币所得的普遍上升;有的则认为是因不能增加就业或产出的货币投入所导致的物价水平处于持续上涨的状态,等等。尽管说法多种多样,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二是物价持续上涨。在西方经济学中,比较规范的通货膨胀定义是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所下的定义,即“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的上涨”。
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中关于通货膨胀性质问题的定义是同纸币的流通及其规律联系在一起的,即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纸币的过度发行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都把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联系在一起,将物价上涨作为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这是因为通货膨胀的基本内容就是货币供给过度而造成单位货币贬值。而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货币的贬值不会对已印就的票面值产生影响,所以必然由货币的对立面即商品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表现出来。因此,通货膨胀必然反映为物价上涨。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的通用定义是,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划分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因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增长幅度,导致商品和劳务供给不足、物价持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这种通货膨胀的特点有:自发性,即支出的增长是独立的,与实际的或预期的成本增长无关;诱发性,即成本的增长导致工资及其他收入的增长,诱使消费支出增长;支持性,即政府为阻止失业率上升而增加支出,或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以增加总需求。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指因成本自发性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这种通货膨胀分为:工会推动的“工资推进性通货膨胀”,即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垄断企业推动的“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即垄断企业为保证实现其利润目标而操纵市场、人为抬高产品价格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3)输人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指因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费用增加而使物价总水平上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类型。这实质上是一种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现象,如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抬高原油价格,使石油进口国的产品成本升高,成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4)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指因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即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引起物价总水平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
2.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
(1)公开型通货膨胀。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变动而自发波动,故而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胀。
(2)抑制型通货膨胀。在一国实行物价管制的情况下,商品供给短缺不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为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1.直接原因
从定义看,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给过度,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不仅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而且包括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此外,银行的其他.存款以及其他信用流通工:具,也同货币供应量有着密切的数量替代关系,对货币均衡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形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不仅在于过度的现金发行,更在于过度的信用供给。而且,无论是现金通货,还是存款货币,都是通过信贷程序供给的。因此,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2.主要原因
进一步,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过度的信用供给呢?主要有两个方面:
(1)财政原因。因财政原因迫使过度供给货币的情况有两种,即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是指财政部门在执行国家财政预算过程中,因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而导致的财政收不抵支的状况;赤字财政是指政府在做财政预算时,把支出打高,留出收入缺口,形成预算赤字。赤字财政是一种宏观经济的扩张政策,目的在于刺激有效需求。
(2)信贷原因。因信贷原因迫使过度供给货币的情况主要是指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了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一般称之为“信用膨胀”。引起信用膨胀的原因很多,既有来自财政赤字的压力,也有来自社会上过热的经济增长要求的压力,还有来自银行自身决策失误的原因。
3.其他原因
再进一步,还有哪些因素会造成财政赤字或信用膨胀,导致货币过度供给呢?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主要有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应根据发生通货膨胀的实际状况进行实证分析,以便对症下药,作出有效的决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
由于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所以他们提出的反通胀措施也存在差异。综合国际国内的一般经验,治理措施主要有紧缩的需求政策和积极的供给政策。
1.紧缩的需求政策
通货膨胀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因此,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总需求的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紧缩总需求的政策包括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1)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直接从限制支出、减少需求等方面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概括地说就是增收节支,减少赤字。一般包括以下措施:①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政府支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削减购买性支出,包括政府投资、行政事业费等;二是消减转移性支出,包括各种福利支出、财政补贴等。减少政府支出可以尽量消除财政赤字,控制总需求的膨胀,消除通货膨胀隐患。②增加税收。增加税收可以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降低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以抑制总需求膨胀。同时,增加税收还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减少因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发行。③发行公债。政府发行公债后,可以利用“挤出效应”减少民间部门的投资和消费,抑制社会总需求。
(2)紧缩性货币政策。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量的无限制扩张引起了通货膨胀。因此,他们建议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社会需求,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向一致。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以下措施: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从而达到紧缩信贷规模、削减投资支出、减少货币供给量的目的。②提高再贴现率。提高再贴现率不仅可以抑制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贷款需求,还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迫使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和贴现率,结果企业因贷款成本增加而减少投资,货币供给量也随之减少。提高再贴现率还可以影响公众的预期,达到鼓励增加储蓄、减缓通货膨胀压力的作用。③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经常使用的一种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一种政策工具。在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一般会通过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从而达到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2.积极的供给政策
通货膨胀通常表现为物价上涨,也就是与货币购买力相比的商品供给不足。因此,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过去的反通货膨胀政策过分注意需求方面而忽略了供给方面,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应从供求两个方面人手,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积极运用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供给来治理通货膨胀。倡导这种政策的学派被称为供给学派,其主要措施有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和精简规章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