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工商管理辅导:生产控制
一、生产控制的概念
生产控制是指为保证生产计划目标的实现,按照生产计划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分析偏差和合理调节的系列活动。
生产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生产控制是指从生产准备开始到进行生产,直至成品出产入库为止的全过程的全面控制。它包括计划安排、生产进度控制及调度、库存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内容。
· 狭义的生产控制主要指的是对生产活动中生产进度控制,又称生产作业控制。
生产控制的目的是提高生产管理的有效性:完成进度计划 降低成本
二、生产控制的基本程序 (熟悉)
生产控制包括三个阶段,即测量比较、控制决策、实施执行。
制定标准 测量比较 控制决策 实施执行
(一)确定控制的标准
制订标准就是对生产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产品质量特性、生产数量、生产进度规定一个数量界限。
制订标准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
1.类比法参照本企业的历史水平制订标准,也可参照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制订标准。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标准也比较客观可行
2.分解法把企业层的指标按部门按产品层层分解为一个个小指标,作为每个生产单元的控制目标。这种方法在成本控制中起重要作用
3.定额法为生产过程中某些消耗规定标准,主要包括劳动消耗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
4.标准化法根据权威机构制订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控制标准。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等等。这种方法在质量控制中用得较多。当然,也可用于制订工作程序或作业标准
(二)根据标准检验实际执行情况
对生产活动的实际成果进行检查、测定,将测定结果与标准比较,找出差距,弄清差异的性质和程度,然后分别处理。
偏差有正负之分,正偏差表示目标值大于实际值,负偏差表示实际值大于目标值。
正负偏差的控制论意义,视具体的控制对象而定。如对于产量、利润、劳动生产率,正偏差表示没有达标,需要考虑控制。而对于成本、工时消耗等目标,正偏差表示优于控制标准。
(三)控制决策
控制决策就是根据产生偏差的原因,提出用于纠正偏差的控制措施。一般的工作步骤是:
1.分析原因。
2.拟定措施。
3.效果预期分析。
(四)实施执行
三、生产控制的方式 (掌握)
根据生产管理的自身特点,常把生产控制方式划分为以下三种:事后控制方式、事中控制方式、事前控制方式。
名称含义优缺点要求
事后控制方式· 指根据本期生产结果与期初所制定的计划相比较,找出差距,提出措施,在下一期的生产活动中实施控制的一种方式
· 属于反馈控制,控制的重点是下一期的生产活动· 优点:方法简便、控制工作量小、费用低
· 缺点:在“事后”,本期的损失无法挽回由于事后控制的依据是计划执行后的反馈信息,所以要提高控制的质量,需做到以下几点:具备较完整的统计资料,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要客观,提出控制措施要可行
事中控制方式· 是通过对作业现场获取信息,实时地进行作业核算,并把结果与作业计划有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若有偏差,及时提出控制措施并实时地对生产活动实施控制,以确保生产活动沿着当期的计划目标而展开
· 控制的重点是当前的生产过程· 优点:“实时”控制,保证本期计划如期完成
· 缺点:控制费用较高由于事中控制的依据是计划执行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为了提高控制的质量,应做到以下几点:具备完整、准确而实时的统计资料,具有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决策迅速、执行有力
事前控制方式· 是在本期生产活动展开前,根据上期生产的实际成果及对影响本期生产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预测,制订出各种控制方案(控制设想),在生产活动展开之前就进行针对有关影响因素的可能变化而调整“输入参数”实行调节控制的一种方式
· 确保最后完成计划,属于前馈控制—重点是在事前的计划与执行中有关影响因素的预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