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复习资料 > 学习资料 > 经济师 > 中级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 > 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辅导资料:通货紧缩的成因

经济师中级金融专业辅导资料:通货紧缩的成因

2013-1-25  来自于:课评集

  中级金融专业辅导资料:通货紧缩的成因

  引发通货紧缩的原因较多,既有货币因素,又有非货币因素;既有生产方面的原因,又有管理方面的原因;既有国外的原因,也有国内的原因。根据近代世界各国发生通货紧缩的情况分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货币紧缩

  弗里德曼和舒瓦茨认为,美国1920一1921年出现的严重的通货紧缩完全是货币紧缩的结果。在1919年4月至1920年6月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曾经多次提高贴现率,先后从4%提高到7%。大萧条期间出现的通货紧缩也是同样的原因。当然,货币紧缩往往是货币政策从紧的结果。货币当局为追求价格稳定,中央银行往往把政策目标定为零通货膨胀;从而采取提高利率等手段减少货币供应量。这样政策效果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治理了通货膨胀,引起了通货紧缩)。因此,不少学者认为,把货币政策目标定为零通货膨胀是非常危险的。

  2.资产泡沫破灭

  导致通货紧缩的另一个原因是资产泡沫破裂。在1986—1989年,日本的经济泡沫泛滥成灾,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扶摇直上。但当1990年5月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引起股市狂泻,汇率大跌,企业和银行大量倒闭。从此,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通货紧缩困境。

  3.多种结构性因素

  不少经济学家把通货紧缩归结为多种结构性因素,主要包括:全球军费支出大量削减;大国的财政支出和赤字减少;中央银行继续同通货膨胀作斗争;科技进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信息技术强化了竞争,贸易壁垒被打破;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等。所有这些因素,形成了全球的生产力过剩和供给过剩,促使综合物价长期下跌。

  4.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把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未造成利率的相应降低,而只是引起人们手持现金增加的现象叫“流动性陷阱”。在正常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债券价格上升,人们会用多余的现金购买资产,从而使利率下降。但是一旦当人们认为目前的证券价格过高,今后可能下跌,利率也太低,今后可能升高时,人们就会放弃购买证券而保持现金。如果此时货币当局再增加货币供应量,只会使人们手持现金增加(被流动性陷阱吸收),‘而不能使利率改变,货币政策将不起作用。货币供应量增加既然对利率没有影响,也就无法改变投资和消费,增加总需求。许多经济学家发现,日本经济明显地具有流动性陷阱的绝大多数经济特征。日本1999年三季度的隔夜拆借存款利率只有O.02%,10年期的政府债券收益率从1990年9月开始已经由8.7%下降为1.8%,而一些短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仅为0.055%。流动性陷阱的出现,使过量的现金转化为公众的手持现金或银行储备,并未使利率降低,不能刺激投资与消费增加,从而使经济萧条更趋严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