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复习资料 > 综合指导 > 教师招聘 > 中学语文 >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阅读

2012-12-26  来自于:课评集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分析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实际上已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明确地提出来了。

  所谓探究性阅读,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阅读文本,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语文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关键是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知识结论,而是因势利导、诚心期待,让学生多角度地提出、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其核心是探究性和创新性。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如何开展探究性阅读呢?

  一、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超越文本

  作品一经产生,就变成了一种客观存在。读者可以带着自己的生活阅历来领会作品的内涵。教学中若允许学生富有个人情感地表达阅读结果,就有可能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可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如教学《饮酒》一诗时,让学生自读自悟后,谈谈对诗的理解:"这里的意境太美了,太宁静了。""这个老头真会过日子,跑到这儿来做闲云野鹤"......教学《故乡》一文,要他们对杨二嫂作出评价:"这女人年轻时一定很漂亮,要不怎么会称为‘豆腐西施呢?""是呀,皮肤一定又白又嫩。"......这些答案与教参相距甚远,但却是孩子们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与陶渊明、鲁迅进行交流对话。如果对文本只能有一种理解,把孩子们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答案中,那么它的艺术生命或许早就终结了。阅读结果的多样化,正是体现了生命的自由。此时,教师不应该以"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而应该正确引导、积极肯定,因为在这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考虑到了如何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然后去发展故事、超越文本,这是他们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宝贵尝试。

  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读中生疑

  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至关重要。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发现问题和系统地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无问题"的状态下直接把课文读上数遍,提醒在读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让学生发现问题,不仅在于让学生知道是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问题的由来,知道问题是在怎样的情景中产生的。《犟龟》一文中小乌龟听到了两只鸽子的话"陷入了沉思"(课文有简短的叙述),而"想了一天一夜"没有作一字叙述,下文接着就写小乌龟赶路去参加狮王的婚礼了,学生觉得这其间有一大段的内容需要补充。这就是问题的情景。再如:小乌龟到底有没有如期赶到目的地,实现了它的目标呢?问题的情景也在课文相应的文字记述中。所有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堂不断追问学生"你是怎样想到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均已得到了切切实实的证明。这种在问题情景中思考,在探究中发现、提出(表述)问题的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让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习教师和教材提问的角度、方式和方法,最终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就是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大胆怀疑、科学探寻、勇于创新,这是探究性阅读的必然归宿,也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迷信权威、毫无创见的教师会培养出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学生。深水静流,深心静人。只有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全身心沉浸在其中、进入角色、进入意境,设身处地地为作者和作品中的任务着想,或击节赞叹,或热泪盈眶,或掩卷遐思,或拍案而起......这样才能进入佳境。如果心不在焉、神有旁骛,再好的作品放在面前也只会"深山探宝,空手而回"。如果以一种现成的结论或一家之言来代替生机勃勃、异彩纷呈的鉴赏,又怎么可能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呢?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又何从谈起?同是对项羽的评价,有"江南子弟今犹在,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一个表现了锲而不舍、不怕失败的顽强精神,另一个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大丈夫气节。孰优孰劣?恐怕难分高下。

  总之,探究是人的生命的需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是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本文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与大家商榷。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