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导则与标准学习资料: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概述
1.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适用范围:《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适用于区域性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它规定了各类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内容和方法,是开展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规范性技术文件。它适用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建设的各类开发区。 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及成片土地开发等类似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二.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1.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2.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要素的环境容量(如大气、水等),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3.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如污染物集中治理方案(包括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置的合理性等);生态建设方案(包括生态恢复、补偿、绿化等);水土保持方案等。
4.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综合论证,提出修改和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
1.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1)开发区规划简介;(2)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3)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4)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5)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指标);(6)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2.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识别内容及方法:(1)按照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规划、阶段目标和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调查主要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现有环境问题和发展趋势,识别开发区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初步判定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以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确定主要评价因子。(2)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的环境影响识别。(3)一般或小规模开发区主要考虑对区外环境的影响,重污染或大规模(大于10㎞2)的开发区还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4)突出与土地开发、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主要环境影响的识别分析,说明各类环境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属性(如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等。(5)影响识别方法一般有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3.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要求
3.1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根据开发区性质、发展目标和生产力配置基本要素,分析开发区规划选址优势和制约因素。开发区生产力配置有12个基本要素,土地、水资源、矿产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启动资金。
3.2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1)按主要的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对该开发区的定位、发展规模、布局要求,对开发区产业结构及主导行业的规定,开发区的能源类型、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给排水设计、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各专项规划的关系,开发区规划中制定的环境功能区划是否符合所在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等。(2)可采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续)
4.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题设置
4.1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2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
4.3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4.4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5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
4.6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4.7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4.8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
4.9公众参与;
4.10环境监测和管理计划。
专题设置时应根据评价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整。
四.开发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包括的基本内容:
(1)总论;
(2)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开发现状;
(3)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
(4)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
(5)环境影响分预测与评价;
(6)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7)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和环境保护措施;
(8)公众参与;
(9)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10)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