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基础学习资料: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本节考点:
(1)公共选择
(2)政府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本节内容:
(一)公共选择
含义 | 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是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它分析的是政治场景和公共选择中的个人(包括投票人、政治家、官僚)行为。它从与经济学同样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和“经济人”假设出发,对个人在政治环境中的行为,做出科学的分析与判断。 | |
产生 | 产生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 | |
代表人物 | 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等 | |
理论基石 | 个人主义方法论 | 人们只能通过对个人及其行为的理解来理解社会 |
经济人假设 | 政治场景中的个人都是自利、理性和效用最大化者,必定在政治场景的特定激励和约束下,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众利益最大化。 | |
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 和市场过程一样,政治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人之间的交易网络。所不同的是: 第一,在通常的市场上,个人用货币交换所需的物品和服务;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以自己同意承担的成本份额(或税收),交换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与服务。 第二,市场交易是边际交易,交易双方可以就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讨价还价,最终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而政治交易中,个人在特定方案上只能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选择,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少数派只能接受对其不利的方案。 |
(二)政府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常见的政府失灵表现为:
1.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
(1)唐斯的“理性投票人假说”
尽管公共物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以及其成本分担,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但是作为公共物品需求者和投票者,个人也许没有动机通过投票传达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信息。理性的个人投票与否,取决于参加投票的期望净收益。
(2)“理性的无知”,是指理性的选民由于不指望自己的一票能够影响选举结果,因而没有动力花费时间和成本去搜寻有关选举的信息。
(3)“理性的非理性”是指,正是由于手中的一票对于选举结果无足轻重,即使拥有必要的信息,选民也不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他们不会好好利用这些信息。这导致选民往往胡乱投下、自己那神圣的一票,根本没有正确表达自己的偏好,何谈政府根据选民表达的偏好来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呢?
2.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
只有符合中间选民偏好的纲领或提案,才有助于实现选票极大化的目标。一味迎合中间选民的利益,必然导致少数派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诉求被忽视,有违社会公正原则。
3.投票循环
投票循环又被称作“孔多塞悖论”。其核心思想一般由“三个选民-三个选项,两两表决、得多数票者获胜”的简单模型来表达。该模型表明,某些情况下简单多数决没有结果,即出现投票循环现象,没有哪个候选对象能够稳定的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