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复习资料 > 综合指导 > 教师招聘 > 中学语文 > 教师招聘中学语文诗歌阅读鉴赏试题及答案第1卷(四)

教师招聘中学语文诗歌阅读鉴赏试题及答案第1卷(四)

2012-12-1  来自于:课评集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

  (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 “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13、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