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学习资料:安徽皖电东送西通道等500kV输变电工程
1.输变电工程主要污染因子是什么?主要环境影响是什么?
答:主要污染因子
运营期:电磁环境-工频电磁场、无线电干扰场(变电所、输电线路)
声环境-主变噪声(变电所)、电晕产生的可听噪声(输电线路)
水环境-生活污水、油污水(变电所)
景观影响-影响景观(输电线路)
施工期:声环境-施工噪声(变电所、输电线路)
水环境-生活污水(变电所、输电线路)
生态环境-植被破坏、土地占用、水土流失(变电所、输电线路)
社会环境-拆迁安置(变电所、输电线路)
主要环境影响:
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土地占用、拆迁安置、植被破坏、施工噪声、施工扬尘、固体废弃物、施工废水和施工人群生活污水的排放,线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运行期主要环境影响: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噪声、运行噪声及生活污水等。
2.如何确定输变电工程的评价范围,评价等级?
答:输电线路评价范围
(1)工频电场、磁场的评价范围:输电线路走廊两侧30m 宽带状区域。
(2)无线电干扰评价范围:输电线路走廊两侧2000m 带状区域。
(3)噪声评价范围:输电线路走廊两侧30m 宽带状区域(教材)。
变电站评价范围
(1)工频电场、磁场的评价范围:以变电站站址为中心的半径50m 范围内区域。
(2)无线电干扰评价范围:变电站外距离围墙2000m 或距离最近带电构架2000m 内区域。
(3)厂界噪声评价范围:厂界围墙外1m,环境噪声为厂界围墙外200m(100m-教材) 范围内。
自然、生态环境
以线路中轴线各向外延伸300m 作为生态环境调查的重点区域。以变电站建站所利用的土地区域及区域生态完整性所涉及区域作为生态环境调查的重点区域。
评价等级:
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执行《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按照该规范规定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深度进行。
声环境影响评价:由于输变电工程噪声源强较低,对居民区声环境影响较小,因此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按三级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线路不经过生态敏感区,工程影响范围小于20Km2,工程建设也不会使沿线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减少,因此,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物》(HJ/T19-1997)的规定,评价等级可从简,不作分级评价,仅进行一般分析。
施工期不作等级评价,仅进行一般分析。
3.输变电工程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
答:
(1)选线选址与产业政策及规划的相容性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所涉地区的相关规划,包括国家和省、市的产业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电力规划、城市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分析评价输变电工程与相关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是否相容,是否满足环保、规划、土地等相关部门对工程提出的合理要求,并对工程的线路形式(单回路或双回路等)比选、线路路径、站址及总图方案布置的环境合理性、需回避的环境敏感目标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出定性的分析评价,给出措施建议,必要时提出工程线路或站址选择或调整的避让距离要求。
(2)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对工程在建设期的噪声、扬尘、弃渣、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运行期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以正常工况为主。分析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输变电电磁环境、生态、噪声、废水、水土流失等的产生、排放、控制情况。
对输变电电磁环境因子及噪声源应表明其源强及分布,对废水排放源应说明种类、数量、成分、浓度、处理方式、排放方式与去向等。
(3)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主要从选线选址、施工组织、施工方式、敏感目标的诱导影响等方面分析输变电工程在建设期的生态影响途径。
对运行期应主要从运行维护角度分析输变电工程的生态影响途径。
(4)污染因子产生或排放量的核算
对各污染因子的产生或排放点位、量、方式、影响范围(搬迁范围)进行核算和统计分析,并对确定的最强产生或排放点位、量及其影响范围进行重点核算和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