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复习资料 > 学习资料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学习资料:相关的大气环境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学习资料:相关的大气环境标准

2013-11-1  来自于:课评集

  技术导则与标准学习资料:相关的大气环境标准

  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最初是1982年制定的,经1996年修订和2000年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改单后,形成现在的9项污染物的空气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 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功能区的划分是根据不同功能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实现对不同保护对象进 行分区保护而制定的。一类区以保护自然生态及公众福利为主要对象,二类及三类区以保护人体健康为主要对象。标准中制定的三类区是从当时国民经济技术能力考 虑,有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大气自净能力又较低的地区,短期内进行污染治理有 一定的困难,允许这部分地区采用三类区的空气质量标准,但其标准限值也是接近或在环境基准阈值之内。随着国民经济技术能力的提高,目前各城市的环境空气质 量功能区划分已经很少有三类区了。

  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标准分级是对应于不同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为不同保护对象而建立的评价和 管理环境空气质量的定量目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共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3. 常规污染物浓度限值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制定了九种污染物在不同取值时间情况下的各级别的 浓度限值,其中包括二氧化硫(S02)、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l())、 二氧化氮(N02)、一氧化碳(C0)、臭氧(03)、铅(Pb)、苯并M芘(B[a]P)、 氟化物(F)。TSP是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 |Lim的颗粒物; PM1{)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 pm的颗粒物;Pb是指存在于 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Bb]P是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 氟化物是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在2000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又颁布了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 1996)修改单的通知”,考虑到与国外大部分国家制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致 性,修改单中取消了氮氧化物(NOx)指标;二氧化氮(N02)的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由0.04 mg/m3改为0.08 mg/m3,日平均浓度限值由0.08 mg/m3改 为0.12 mg/m3,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 mg/m3改为0.24 mg/m3;臭氧(03)的一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0.12 mg/m3改为0.16 mg/m3, 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 度限值由 0.16 mg/m3 改为 0.20 mg/m3.

  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是我国 的主要常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煤的排放和机动车的排放。

  人为活动产生的臭氧主要是由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燃煤电厂以及冶炼、化肥、 农药、垃圾焚烧、溶剂蒸发等排向大气的挥发性碳氧化合物及氮氧化物,经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其他如电弧焊接、高压静电、紫外灯等设备的使用,也会造成局部臭氧浓度的升高。

  环境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主要是一种无机颗粒物或有机气体,大气中的铅来自 含铅汽油的分解,含铅矿石的釆矿、熔炼,铅的二次熔炼,含铅化合物及物品的精 炼加工,以及废物焚烧。

  苯并b]芘是多环芳烃中的一种致癌活性最强的化合物,人为活动产生的苯并[刎

  芘主要是由矿物燃烧、机动车排放及其他废物焚烧等产生的。

  人为活动产生的氟化物主要由含氟矿石及其以燃煤为能源的工业过程产生的, 包括铝厂、钢厂、磷肥厂、陶瓷厂、硅厂、玻璃厂及石油加工工业等产生的氟化物。

  4.常规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

  5.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污染物监测数据是按取值时间内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的。取值时间分为年平均、日平均、1小时平均、月平均、季平均和植物生长季平均。

  在评价监测中,对于目前尚不具备自动监测条件的监测单位,手动监测时应注意取样时间的均匀分布。对于日平均浓度中每日12h和18h取样时间应遵循均匀分布的原则,对于lh平均浓度应根据当地的扩散条件和项目的排放特点确定每日中污染最严重的lh为取样时间,结果应给出lh平均浓度的范围。

  在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没有考虑日平均浓度取样时间按均匀分布,每日的lh平均浓度取样时间没有代表性。前者有可能造成实际浓度比监测浓度小,后者有可能造成实际浓度比监测浓度大。

  1  [下一页]

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辅导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