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金融专业学习资料: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
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支出,国民收入没有超额分配现象。社会总产品的价格W由生产过程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C,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即W=C V m.其中V m是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和再次分配之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只要一定时期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不超过同期的国民收入。货币供求就会处于均衡状态,否则,如果财政搞超额分配——财政赤字(并用发行货币弥补),银行搞超额分配——信用膨胀,就会破坏货币均衡,出现通货膨胀。
2.利率水平达到均衡状态
所谓利率水平的均衡,是指在货币供给水平既定的条件下,货币需求正好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利息率。均衡利率是货币供求双方均能接受的利率水平,因而它是货币均衡的重要条件。
在均衡利率水平的约束下,货币需求有比较显著的利率弹性。因此。利率变动可以调节货币的需求量。同时,货币供给的变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动。
均衡利率水平的形成是由货币供求的条件决定的。货币供不应求,利率上升;货币供过于求,利率下降。同样的道理,适当调节利率水平,就可以有效调节货币供求,使其处于均衡状态。例如,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适当提高利率水平,可减少货币需求;当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时,适当降低利率水平,以刺激投资并增加国民收人。而收入水平提高,将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使货币供求处于均衡状态。
(二)货币均衡的标志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物价变动率是衡量货币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综合物价水平取决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对比关系,而货币均衡又是总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综合物价水平的变动,来判断货币是否均衡。如果物价基本稳定,说明货币均衡,如果物价指数过高,说明货币失衡。
在体制转轨时期。对物价实行国家定价的商品正在逐步减少,实行自由定价的逐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当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求量时,一部分表现为物价上涨,而另一部分又表现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随着时间的推移,前一种表现逐渐处于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