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到则与标准学习资料:开发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包括的基本内容:(1)总论;(2)开发区总体规划和开发现状;(3)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4)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5)环境影响分预测与评价;(6)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7)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和环境保护措施;(8)公众参与;(9)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10)结论。
2.开发区污染源分析
2.1开发区污染源分析的基本原则:(1)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规模、规划阶段、产业结构、行业构成等,分析预测开发区污染物来源、种类和数量。特别应注意考虑入区项目类型与布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阶段性的特点。(2)根据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确定近、中、远期区域主要污染源。鉴于规划实施的时间跨度较长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污染源分析预测可以近期为主。
2.2确定污染源主要污染因子的要求:(1)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重点控制污染物;(2)开发区规划中确定的主导行业或重点行业的特征污染物;(3)当地环境介质最为敏感的污染因子。
2.3开发区污染源估算方法:(1)类比分析法;(2)调查核实法;(3)排放系数法;(4)对规划中已明确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开发区,可根据受纳水体的功能确定排放标准级别和出水水质,依据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处理工艺,估算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未明确建设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开发区,可根据开发区供水规划,通过分析需水量来估算开发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5)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应主要根据开发区规划的人口规模、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并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活垃圾增长影响的基础上确定。(6)物料衡算法:(7)实测法。
3.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3.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1)开发区能源结构及其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分析能源结构的类型、特征、排污特点对开发区环境空气的影响。(2)对已确定位置、规模的集中供热(汽)厂,调查分析其污染物排放情况,并采用相应的预测模式预测其对环境的影响。(3)分析各类装置工艺尾气的排放方式、污染物种类、排放量,以及污染控制措施,分析评价其产生的环境影响。(4)分析区域污染物排放对区内、外环境敏感地区的环境影响。(5)分析区外污染源对区内的环境影响。
3.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1)水资源分析。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水收集与集中处理、尾水回用及尾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的影响。(2)水质预测。根据不同的排水规模、不同的处理深度、不同的排污口位置和排放方式进行水质预测。预测中可根据受纳水体的特点,选择简易的水质评价模型。
3.3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1)根据当地水文地质调查资料,识别地下水的径流、补给、排泄条件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通,评价包气带的防护特性。(2)根据地下水水源保护条例,核查开发规划内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分析建设活动影响地下水水质的途径,提出限制性(防护)措施。
3.4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式及其影响分析:(1)预测可能的固体废物的类型,确定相应分类处置方式。(2)对利用开发区周围现有的固体废物处置/处理设施进行固体废物处理时,应确保其符合环保要求(如符合垃圾卫生填埋标准、符合有害工业固体废物处置标准等),并核实现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可能提供的接纳能力和服务年限,如达不到要求,应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案,并确认其选址符合环境保护要求。(3)对规划中拟议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案,应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其选址的合理性及方案的可行性。
3.5噪声影响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1)根据开发区规划布局方案,按有关省环境功能区划分原则和方法,拟定开发区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2)对于开发区规划布局可能影响区域噪声功能达标的,应考虑调整规划布局、设置噪声隔离带等措施。
3.6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内容:(1)调查生态环境现状和历史演变过程、生态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的情况,包括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生态退化状况(包括植被破坏、土壤污染与土地退化等)。(2)分析评价开发区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功能及生态景观影响。(3)分析由于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导致的对自然植被、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栖息地、自然保护区、水域生态与湿地、开阔地、园林绿化等的影响。(4)分析由于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及其他资源开发利用变化而导致的对自然生态与景观方面产生的影响。(5)分析评价区域内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污染源空间结构等变化对自然生态与景观方面产生的影响。(6)应着重阐明区域开发造成的包括对生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影响性质与程度、生态功能补偿的可能性与预期的可恢复程度、对保护目标的影响程度及保护的可行途径等。(7)对于预计的可能产生的显著不利影响,要求从保护、恢复、补偿、建设等方面提出和论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框架。